Space Crash Investigation
⚠️免责声明
- 本人(Shirone Freeman)现为独立调查员,曾就职于黑山基地(BLλCK MESA)
- 本人与安隐王国无关且从未以任何形式受到过安隐公民或其领导者的资助
- 本人与瑞文生物科技无关且从未以任何形式受到过瑞文生物科技员工或其领导者的资助
- 本人确保调查过程中之合作人员均满足上述2与3条件
在阅读本文前,请您仔细阅读并知悉以上声明。
本文谨以个人调查员视角,记述本人及合作者对一起事故进行的调查的经历,展示其可能造成的影响。
一张照片
2022 年 6 月的一天,当日早起的我闲来无事,在 Reddit 刷帖。而偶然刷到的一条,声称发现未确认身份的残骸的帖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发帖者说可能是航空器的残骸。作为 ACI 系列的忠实观众,我觉得很奇怪。若是航空器残骸,应该早有事故报告,不可能至今仍未被确认身份。跟据 Reddit 的图片,我尝试寻找了该图片对应的位置,但难以确认有效信息。

由于曾在黑山基地工作,我决定麻烦一下仍在那里工作的好友 J 。毕竟黑山基地曾处理过各种各样的事件,甚至有与外星生命相关的,也许 J 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我向 J 的邮箱发送了邮件,然后去吃早饭,开启了这普通的一天。
半个小时后,我收到了 J 的回复 :“你还是把你的精力放在生活上吧,查了一下也没有相关的纪录,一眼假”。
不甘心!这图明明看起来这么真!有必要询问发帖人确认一下。不一会,发帖人回复称,残骸仅被拍到这一次,无法提供更多的照片。当时,仅凭上传的一张图和这段没头没尾的解释,我只能认定,这是为了找乐子随便伪造的一张图片,正如一些 UFO 传言之类。
同年 11 月,在 Google Maps 翻阅相关影像时,我偶然发现了一张与这张照片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图片。在画面中的同一个位置,远处看起来像是残骸的位置实际上是建筑物。这更加坚定了我认为原发帖者是伪造图片的结论;不过亦有收获,我得以确认原图片的位置:俄亥俄州的 Gildersleeve Mountain 附近。
此事就此被我忘却,直到不久之前。
天赐良机
作为土生土长的炎国公民,我因故难以获得美国签发的入境许可。巧合的是,2025 年 CVPR 在田纳西州首府纳什维尔举办,而我的朋友 F 是 Computer Vision 领域大神,入选了一篇文章,并因此受邀前往。
出发前 F 问我是否愿意和他一起去玩几天。我知道 F 曾前往美国做过一段时间交换生,有一个关系很好,长期联系的 Host Family , 而 Host Family 恰好就在俄亥俄州。此前我从未去过美国,而俄亥俄这个名字让我想起了 3 年前的那个早上,来都来了,为什么不去照片的拍摄地看看呢?这可是难得的好机会。抱着好奇的心态,我欣然答应,以陪同人员的身份取得了入境许可。
亦真亦假
实地到达以后,休整一日, F 前往田纳西的会场,而我选择背起我的登山包,直接前往 Gildersleeve Mountain 。
该山靠近作为美加分界湖的 Lake Erie ,离最近的湖岸仅有 10 km 左右,天气晴好时可远眺湖边,下山后亦可在湖边露营,风景极佳。如此优越的地理环境,既适合赏景,又适合采集一些土壤和生物样本。出发前夜,我在包里装入了笔记本电脑、采样用套装、野炊小工具、食物、水,并把相机放在床边。

第二天清晨,我早早的上山了。远眺湖边,水天一色,真是好风景:我拿出相机对着湖的方向拍了不少照片。但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当我忙着欣赏湖光山色之时,天渐渐阴沉了下来,乌云向山顶处聚拢,免不了一场大雨了。继续留在山上大概是要变成落汤鸡,兴致全无的我只能准备下山。
在下山途中,我向着远离湖的一侧看了一眼。但视野中似乎有什么东西不对劲,一个不寻常的幻影,横跨在了我的视线与远处的景色间,城镇像被模糊了一样,显出了奇怪的轮廓。

这正是那张伪造照片中的角度。是我眼花了吗?
仔细确认了数遍。像是有意引导一般,远处视野中的一块显得模糊不清,将本来应该出现在视野中的城镇遮挡住了。啊?难道地球上会有模因污染吗?这神秘的现象挑逗着我好奇的本能。作为独立调查人员,我决定一探究竟。
意外发现
目的地位于山附近的树林之中。随着距离渐渐缩小,我逐渐意识到,这并既非幻觉,也非模因污染,而更可能是一种伪装系统。在远处,它似乎可以通过针对特定视角透传其后的图像伪装起来,但随着我的逐渐靠近,这种伪装变得越来越难。看来伪装效果并不是万无一失,才有机会被观察到异常之处。
越走近越清晰。距离记忆中的照片中所谓目击残骸的位置越来越近,我也忍不住因紧张而心跳加速。不过当我真正抵达时,才发现这根本不是什么残骸:
裸露在外的部分整体呈黑色,棱锥形,泛着金属光泽,锥顶朝外,锥底埋入土中,深浅未知。锥顶尖部离地约 5m 。黑色的尖顶在林间冒了出来一个尖,还是有些显眼的。

看上去像是只露出了一角?原来只有一小部分露出在地面之上,才得以用一定的手段进行伪装欺骗吗?越想越奇怪,真有人能在美加边境线附近,通过某种技术手段隐藏一个如此不自然的物体吗?我不由得感觉到脊背发凉,如果这位隐藏者恰好在我身边附近某处,而我已经发现了这对其不利的证据,恐怕是要被灭口了。
小心翼翼地观察了周围一周,我没看到人类活动的痕迹。好奇完全压制住了恐惧。在我作为地球Online玩家的数十年里,从未见过如此奇怪的构造物。一阵胡思乱想的猜测之后,我决定动手调查。动手灭口的话,估计早就做了,看样子是没有这号人。走近前去,我从包里取出手套和相机,开始拍照留存证据。
对照 ACI 中的做法,拍完照片后,我戴上手套,拍了拍这个棱锥体。坚硬、厚实,而且确实是金属的质地。再次靠近仔细观察,我发现它本来的颜色并非黑色,因为它的表面残留了少部分的银白色并伴有灼烧痕迹。
不太可能是飞机残骸。民航飞机没有呈棱锥形,且埋在地下能露出地面 5m 的部件。而且根据灼烧痕迹来看,如果是失事起火的航空器,燃烧中的火焰会一定引起周围的关注:即使能伪装光学特性,航空器燃烧的烟雾和气味也不可能伪装,更不用提注册在案的民用航空器都是可查的;这东西又怎么看都不像军用飞行器。
天还是阴沉沉的,可是雨似乎不着急下,仿佛在等我做什么决定一般。
剃刀原理
排除了其他的可能,剩下的再不可思议也是答案。以我的认知,人类目前没有能伪装的这么好的光学伪装技术;关于这个大家伙的报告仅在 2022 年出现过一次,并在 2025 年被再次目击,也就是说, 3 年内仅出现过 2 次伪装失效的情况。
正午时分,几滴小雨开始落下,而后越来越大。5个小时的山中负重徒步,体力很好的我也有些吃不消了。随手翻出一袋压缩饼干吃下,胡乱灌了一口水,靠在树边休息一下。
环顾四周,树林没有被灼烧的痕迹,锥体只可能已在此处多年。另外锥体周围的土大部分看起来很板实,也确实不像近期才出现的。
只能把目光收回到锥体上了。沿着锥体环绕了一圈,我发现棱角一侧的土有些松软,像是不久前被人挖开过。我不由得心里一惊,到底是这土的下方有生命活动过,还是有人已经挖掘过这个锥体附近的土了?
我只好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在这片土附近的棱锥体上,出现了一个陌生的 Logo 。显然它并不属于任何一家可能的航空器或其部件制造商。

身为前黑山基地的雇员,电脑中存下的一些黑山时期的资料这时便派上了用场。一时半会没有雷电的风险,我决定继续在树下躲避大雨,用衣服挡在头和电脑上。接着,我便尝试在电脑本地的资料库中搜索不明的的 Logo 图案。本来不抱什么希望的,但5分钟后,竟然成功匹配上了一张名为安隐的图片。
众所周知,在地球历史中,安隐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名字。继续在资料库中搜索安隐,我发现了一些未证实的传言,说安隐人曾到达过地球,而后不知所踪。显然,安隐是指一个外星文明。
难道传说中的安隐真实存在吗?我仔细回想了灼烧痕迹。如果安隐文明真的是天外来客,那我不得不接受一种可能的事实:这个锥形物体可能是航天器,白色是其原本的颜色,而黑色则是落到地面时经过大气层时被氧化的。
大雨打湿了棱锥体附近的泥土,看来有机会向下稍微挖掘一些了。
安隐巨舰
我决定沿着刚才发现的松软泥土,顺着 Logo 的位置向下挖掘:如果有人曾挖开过这里,那我沿此处更有可能发现些什么。但显然,原本上山只是为了观赏风景和简单采样的我,不会携带任何大体积挖掘装置,只能从包中拿出一把用于土壤采样的折叠式铁锹。好在被雨打湿的土比较软,挖起来并不算吃力。
能挖一点是一点,我倒要看看这是什么东西。
贴着边挖掘了大约 20cm 后,铁锹磕到了一个突出的东西。我小心翼翼地偏离原位置继续,一个直径约 1m 的圆形凸出部分出现在我的面前。假如这真的是飞船的话,那这个凸起出很可能是用于气体交换的通气孔或者就是舱门。
涉及到非地球相关的事件,按照独立调查员守则,需要向调查员所属当局以及发现地当局通报。但我决定不这么做。黑山基地过去经历的事件给了我太多当局介入的惨痛教训,我打心底不愿意。
舱门和本体链接并不牢固,已经有两指宽的缝隙了。在用铁锹狠狠的插入空隙之后,我使出全身的力气向外撬,并祈祷可怜的折叠锹不要断掉。
舱门被一点点撬动了。我打开手机上的手电对其内部照过去。舱门的侧面有类似于梯子一样的东西。

看起来确实有办法深入调查,但孤身一人进入这种未知的地方很是危险;我又不想通知当局或惊动当地人。 到底要不要进去?
为了确保安全,独立调查员调查时,需要遵循一个固定的 checklist ,在满足其上的所有检查项后,方可开始。我对照 checklist 开始检查随身装备。通信设备正常工作,信号强度正常:应急联络 pass ;携带蜡烛与火柴,能够保证氧气含量不威胁到生命安全:氧气状况 pass;随身携带铁锹,能够应对一定的人身威胁:武器携带 pass。
我利用铁锹将洞拓宽了一些,才得以掀开舱门并试着进入。首先点燃一根火柴送到舱门内部,确保火焰没有熄灭且正常燃烧,这是氧气充足的证明。钻进去之后,我沿着梯子,下降到一个平台上:一手护住头,以防止意外掉落的东西砸伤自己,一手拿起开着手电的手机照向前方。就像矿工一样,准备深入探索,看看到底都有些什么。
在黑山基地的经历我还未忘记,进行疑似与外星文明相关的调查时需警惕非地球的原始生物。遇到可以交流的智慧生命体当然可以尝试沟通,但若是猎头蟹一类,那只能想办法自求多福了。
环境很黑,目视四周无法确认任何东西,只能看到上方圆形舱门处的光亮。雨水从斜着的舱门流了进来,发出滴滴答答的响声。根据雨水掉落的声音和脚上的感觉,我踩的地方像是某种板材,而不再是金属了;用手电照亮地下,印证了我的猜测,地面上确实是白色的板材,质感介于瓷砖和玻璃之间。但对于周围到底还有什么,手机微弱的手电光提供不了太大的帮助。我决定只点蜡烛,继续前行。
怕黑是人类的本能,更何况我可能面对名为安隐的地外文明。但既然决定进入此处,我便不能退缩了,空手而归的话,大费周章避免声张挖洞的行为就显得极为不划算了。
好在朋友 F 正好是做图像增量算法的,此刻他正带着他的新算法参加 CVPR 。我的电脑中留着他的算法模型:派上大用场了。利用相机拍照,输入算法进行黑暗图片增亮,一个无比庞大的结构逐渐展现在我面前。
这确实不是人类文明的造物。
尖尖的锥体是整个结构的最高位置,锥体的正下方是单独的一层。我将其称之为 T 层, T 层以一些金属支撑结构与侧壁直接连接固定。
T 层向下则不再是锥形。侧壁变为弧形,向着侧面延伸。而下面我能看到的每一层,都是沿着弧形侧壁向中间延伸的环形结构,我将其记为 C 层。每个 C 层中心都有一个中空位置。有一个看起来类似电梯的设备,穿过中空的部分,链接下方的多个 C 层,并终止于 T 层。

就我所知,人类在地面都很难有支撑如此庞大的金属结构的能力:搭建一个无中间支柱的摄影棚都需要费很大的力气,遑论深埋于地下,承受腐蚀和来自上方土壤的压力的情形。
可惜相机和增亮算法不能给出任何深度的信息,我无法判断下方到底有多少 C 层,因此只能选择到达离我最近的 T 层。
通讯静默
根据照片来看,到达 T 层中心应该没有任何阻碍。经过一段下降的台阶,我顺利到达了 T 层中央。
在显然不是人类文明的造物中,出现了相似的台阶和梯子,甚至还有类似电梯的结构,实在令人疑惑。我感到一阵无法抑制的恐惧,也许这个所谓的安隐文明和地球文明很相似呢?我不敢出声。在没有人烟的地方,遇到未知并不可怕,有时可怕的反而是人性。
T 层相比于下方 C 层的巨大环形结构来说,显得有些小。不过单从给人的感觉来看,这里更像是有重要功能性的地方:拥有与下层完全不同的连接方式,且位于顶端,甚至有通向外界的直接出口。
我从恐惧中渐渐回过神来。有没有可能,这里就是这个巨型结构的控制中枢?就像一些船的驾驶舱一样,位于甲板上方。我拿着手电小心翼翼地接近 T 层中心。
中心是一个巨大的舱室。根据刚才照片的增亮结果看,这个舱室是不透明的。我想,也许有办法启动这里的照明之类,虽然不是人类造物,但想必这昏暗的地下有办法照明;不然传说中安隐人来到地球也太不可信了,至少光源这一块,应该和人类的习性类似。
环绕舱室一周,边拍照边摸索,找到了舱室的入口。入口似乎没有任何阻拦,就是一个方形的洞,但这入口在增亮后的照片中也是一片漆黑,拍不出里面的任何东西。
好吧,来都来了,鼓起勇气往里进吧。
穿过入口的刹那,舱室内突然毫无征兆地亮起了光,紧接着一阵红色的射线照射过来。我下意识捂住眼睛,转身冲向舱室的入口,却结结实实撞在了空气上:进入以后我能看到舱室外部了,但就是无法穿过这个空气墙,似乎这个入口是单向的,将我拦在了里面。
这下完了。我要被光圈科技的炮塔射成马蜂窝了吗?传送门中的那种事不要啊!
慌张。但我必须保持理智,现在我能做的只有转身靠到入口边的舱壁上等待视力慢慢恢复,希望那些红色的射线不是狙击炮塔的瞄准或者激光武器。要是我能活着出去,就该修改检查单了:不携带重力枪之类的武器不得进入外星遗迹调查。
短暂的强光造成的晕眩之后,我慢慢适应了亮度,睁开了眼睛。红色的射线消失了,看起来危险暂时解除了。而“半透门”入口,仍然在阻止我出去。
外星遗迹竟如此凶险!没有其他办法,我只能设法联系外界。但看向手机时,基站信号完全消失了。
我被无线电静默了,还是在离地表距离可能有数十米的地方:屋漏偏逢连夜雨了这下。
想到这个大家伙对外进行光学伪装的行为,这样的能力不在意料之外,毕竟光也是电磁波。但我必须回归物理的本质,在紧急的情况下,不能做没有根据的猜测:还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法拉第电笼。如果这是一个封闭的金属构件,埋于地下,即接地,那么它既可以屏蔽外界电磁信号,亦可阻止内部信号传出。换言之,按照这种猜测,只要返回到入口的梯子处,我就可以恢复联系,因为在外露的棱锥边,我并没有发现基站信号减弱的情况。
问题依旧是半透门,T 层舱外,我的来路此时在物理意义上可望而不可即。只有从内部查找打开的方法才可能离开。
还是好好观察下舱室内部吧,刚才在舱外拍照怎么都看不见,现在可以看个够了,真是可喜可贺,可喜可贺呀。看起来正对着入口的是一个操作台类似的设备,可能是控制面板之类。
地球科技
突然我听到了风扇启动的声音。此时的舱室内部发生了新的变化,控制面板侧的墙壁两边渐渐变得透明,能看到外面的景象。而我透过透明的墙壁发现,下面的 C 层也亮起了光。中间的部分则类似显示器一般,开始显示一些我难以理解的文字。但当我仔细端详,这些字母看上去像是卢恩字母。这下好办了,打开电脑调出卢恩字母表,进行对照。
Welcome aboard Spaceship Olympus Mont
Biological scan completed
Registering new passenger
Error: Central AI not found
Registration failed
Program received code SIGSEGV (core dumped)
我哑然失笑。这是什么恶趣味吗,把系统默认的字体设置为卢恩字体,运行 Linux 系统的计算机,运行程序还报出了一个段错误!这真的是外星遗迹吗?
好吧,至少此时,我能够确定,我不再是面对一个完全未知的庞然大物了。
时间已是下午 3 点,挖洞花去了太多时间。如果不在 2 个小时内结束的话,恐怕 F 和 Host Family 会报警寻找我的去向,这时再想阻止当局介入就难了。
我看向控制面板下方,显然有类似机柜的东西,风扇的转动声暴露了它的位置。仔细观察,机柜并没有上锁。打开机柜,我看到了机柜中的那台计算机。它和我曾见到的任何一台来自地球的 x86 架构的计算机并无区别,甚至我得以辨认,插槽是 Intel 的,处理器是赛扬?居然还是上古老机器。机器上贴着一个蓝发少女的照片和手写签名 limelight。
外星文明?家用主机?赛扬处理器?难以想象的词条组合在我的身边,无力吐槽,这真的不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恶作剧吗?
“不管你是谁,出来,别再捣鬼了!”,大声喊出这句话,我重新回到舱门处,再次尝试出去。不幸的,没有人回复,空气墙仍然阻拦着我离开的路线。
没办法了,看来必须先拿下这台计算机才有可能解答我心中的谜团。
物理接触攻击是众多攻击方式中较为特别的一种。当攻击者有办法物理接触计算机时,则有机会完成远程难以完成的攻击,例如断电时冷冻内存偷取磁盘加密密钥。在 T 层舱内,我与一台运行着 Linux 系统的计算机共处一室,主机就在屏幕下方。好得不能再好了,物理入侵大师课!
看到了主板后方的 USB 接口,我插入了随身携带的键盘。按住 Ctrl-Alt-F2
尝试切换到 tty2 界面,熟悉的光标出现在我眼前:幸亏这 tty2 不是卢恩字母。
Arch Linux 6.14.10-zen1-1-zen (tty2)
limelight-pc login: _
这下看懂了。I use Arch btw.
接下来是猜用户名密码时间。如果这台机器的主人是在其上签名的 limelight ,主机名也叫做 limelight-pc
,那我可以猜测用户名就是 limelight
,不会有人直接 root
登陆吧。密码呢?我决定尝试这艘舰船的名字 OlympusMont
。
呵呵,弱密码。社会工程学这一块直接轻松拿下。无论如何,登陆成功。
先运行一下 sudo
。什么,居然可以用?这下都好办了,完全不费力地拿到了 root shell 。我觉得不论这个所谓的安隐是不是外星文明都无所谓了,这么粗心的设置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接着检查互联网连接,看看有没有联系外界的可能,执行 ip a
。和我预计的一致,所有接口均为 down 状态。也是,如果能连接到互联网,那这台主机的密码和用户名估计早被人爆破了。
忍住吐槽的冲动,回到现在的处境上来,我仍然得设法离开这个舱室。如果这台机器真的负责一些控制功能的话,扫描一下 USB 和 PCI 设备,也许有办法通过禁用一些设备关闭那个神秘的半透门。
主板的 PCI 插槽上并没有插入任何设备,那接下来就是 lsusb
时间了。列出了所有的 USB 设备,我在其中找到了一个制造商显示为 Requiem 的设备,将其禁用。
转头向舱门的方向走去。不出意料的,可以通过了。
危险暂时解除了。但是我的疑惑没有得到任何解答:
这个像空气墙一样的半透显然不可能是地球技术,但这台计算机又显然和我背包里的电脑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互相冲突的信息太多,没办法下结论,还是以脱困优先。不过趁着这台计算机还没关闭,我必须设法带走上面的数据以供研究。
简单查看了一下 lsblk
的输出,看来这台机器启用了 TPM 和 LUKS 磁盘加密:直接拆下硬盘带走并不是一个好选择。同时假如这真的是什么恶作剧,破坏现场也不是上策。
我拿出移动硬盘,开始将整个磁盘的数据复制到一个文件夹里。好在是固态硬盘。大约半小时后,复制完成了。
重见天日
告别了困住我一个多小时的 T 层舱室,回到了入口的梯子处。
看了看现在已经全部亮起的整个舰船内部,我仍疑惑人类是否有这样的技术。看着 C 层中间向下延伸的到不知何处的电梯,我还是决定离开,不进一步冒险了,匆匆拍下照片后,我沿着梯子爬了上去。
从挖的洞处探出头时,我看到了夕阳。雨已不再下了。赶在 5 点之前,我重新填好挖出来的坑,收集完坑边的泥土样本,便离开了这个令人摸不着头脑的地方。
从 Reddit 上的神秘帖子,到刚才调查过程中仿佛恶作剧一般的发现,我完全理不出头绪。
在查清事实之前,我决定暂时不公开此事。次日,我告诉 F 我要提前离开。我得用拷下来的硬盘数据好好查一查,到底是谁留下了这艘神秘的舰船。回到炎国,我好好地休息了一晚。
当清晨的曙光再次照在我的脸上时,我拿出我拷下来的资料。是时候带真相重见天日了。
在硬盘中,我查找到了数份纪录飞船起降的音频日志文件。 最早的日期是 1688 年 8 月。这看起来是起飞日志。日志中的 Rey 听起来是一位女性飞行员,她负责与塔台的对话。
1688/08/08
Rey: Delivery, Olympus, ready to taxi
Control: Olympus, Requiem Delivery, roger, contact Ramp control 121.75
Rey: 121.75, Olympus
Rey: Requiem Ramp Control, Olympus, spot 427, request push back
Control: Requiem Ramp, push back and start up approved, face east
Rey: Push back and start up approved, face east, Olympus
Rey: Olympus, request taxi
Control: Olympus, taxi to S, S6 to gateway
Rey: Taxi S, S6 to gateway, Olympus
Control: Olympus, contact Ground 121.95
Rey: Contact Ground 121.95, Olympus
Rey: Requiem Ground, Olympus, approaching S6 gateway, information Q
Control: Olympus, Requiem Ground, good evening, runway 16R, taxi to holding point via C, route one
Rey: Runway 16R, taxi to holding point via C, route one, Olympus, good evening.
Control: Olympus, contact Tower 118.2
Rey: Contact Tower 118.2, Olympus
Rey: Requiem Tower, Olympus, ready
Control: Olympus, Requiem Tower, wind 220/15, maximum 24, runway 16R, clear to take off (noise)
Rey: Runway 16R, clear to take off, Olympus.
Control: Olympus, cancel take off clearance(noise)
Control: Olympus, we are just ordered by the authority that no spacecraft is allowed to leave, sorry(noise)
Rey: Thank you sir, but this is an emergency, and we have to take off right now.
看起来起飞时遭遇了来自当局的要求,要求终止起飞,但是 Rey 选择继续占用跑道 16R 起飞。
最后一份是降落的日志。
1902/10/11
System: Energy warning
System: Engine 1 shutdown
System: Engine 4 shutdown
Rey: Request nearest landing spot
System: Calculating, please stand by
System: Landing spot located: Earth, navigating
System: Approaching Earth orbit
System: Slowing down, entering Earth atmosphere
System: Engine 2 shutdown, request manual operation
System: Sink rate! Sink rate! Terrain! Terrain!
Rey: Enable optical camouflage system
Rey: Maybe it’s the last of Olympus Mont. May every Requiem citizen on board be blessed.
Rey: (Broadcasting) Everyone on board: this is Rey speaking, brace for impact!
看来在落地时,飞船因为能源问题遭遇了引擎失效。Rey 启动了飞船的光学伪装系统。
另有资料记述了安隐和这艘飞船的信息。
原来 Rey 并非人类,而是飞船的舰载人工智能。1688年安隐爆发内战。 Rey 带领部分安隐公民离开了安隐。
不对。为什么这些纪录都是人类语言书写的,而控制中枢又出现了一台地球文明产出的主机?Limelight 又是谁?
在通讯记录里,我翻到了一份通信纪录。
Limelight 小姐,请想办法在地球上购置一台计算机。
飞船能量已几乎耗尽,而人类生产的计算机不需要大量能源,我需要将飞船的信息转移到其中予以保存。
看来是 Rey 委托 Limelight 购置了这台计算机,这条信息的纪录时间是2025年。不过 Limelight 小姐似乎不是很懂得装机,购买了赛扬处理器。因为要使用人类的技术记录这些信息,才不得不采用人类的文字。
怪不得棱锥周围有被挖过的痕迹,可能是这位 Limelight 小姐留下的。
到这里我基本可以确定了。既然 Rey 能够离开,那她至少有人形的身体。 Limelight 应该与 Rey 相识。
最后一个问题:飞船上的安隐人去哪里了?
硬盘备份中没有任何资料明示了这些人的去向。
根据找到的资料,我进入舰船时看到的下方所谓的 C 层,都是搭载乘客的生活区,层间相互独立,有完整的生态系统和生活保障系统。但我看到的 C 层上完全没有生物活动的痕迹,一片死寂。T 层曾是 Rey 主机所在位置,在 Rey 离开后,换上了 Limelight 购置的计算机。继续检查剩下的资料,已知的信息仅有 Rey 关闭了飞船的能量供应后,将安隐人送至地表的记录。
至于1902年这个时间,我通过土壤样本中的一些特地收集的骨碎片得以确认,同位素定年测得的结果确实在那左右,应该是当时在飞船迫降时被不幸波及的地球动物。
事实过于惊人。显然这仍然不宜公开:我甚至都无法向黑山基地的朋友透露。 J 知道我去美国时还特地去了照片中的地点,便在来我家做客时笑着问我看到残骸了没有。
而我能做的只有装作若无其事的回答:没有。
调查结果
安隐王国是文化科技高速发达的国家。
1688 年,安隐王国爆发内战。为躲避内战,Olympus Mont 飞船在舰载人工智能 Rey 的控制下,无视起飞禁令强行起飞,并离开了安隐。
1902 年,飞船在因能源不足,2台引擎失效,将备降点选择为地球。进近过程中,再次有 1 台引擎失效。在舰载人工智能 Rey 的操作下,未完全损毁,进行了一次较为成功的迫降,落点位于今俄亥俄州 Gildersleeve Mountain 附近。
此飞船携带安隐公民到达地球,根据纪录,飞船内的安隐公民已前往地表。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飞船所载安隐人以及其舰载人工智能 Rey 现均已融入人类社会。经百余年,暂没有区分安隐人和地球人的可能。黑山基地持有资料中记录的安隐传说属实。
后记
2025 年春夏之交,我完成了这份调查记录的撰写,并以此作为 Olympus Mont 迫降事故的结论;谨以此,纪念一个失落的地外文明。
希望安隐人在地球上过的不错。
飞船中的日志里还有一句: “There was a paradise.”
我想说的是: There will be another paradise.